年级 单元 课题 课型 上传人 点击数
8X 6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》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四中学 樊凤婷 写作提升 陈波 2269
8X 6 《庄子》二则 33743
8X 6 《庄子》二则 31568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云南省广南县第四中学  樊凤婷

一、     教学目标

1、          知识与技能:整体感知文言文,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,理解文意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  过程与方法:反复诵读,体会故事的趣味,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技巧。

3、        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、性格、气质上的差别,理解庄子的志趣。

二、     教学重点与难点

1、教学重点: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,理解文意。体会故事的趣味,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技巧

2、教学难点: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、性格、气质上的差别,理解庄子的志趣。

三、教学方法:串讲法,点拨法,多媒体辅助教学法,指导阅读法。

四、课时安排:一课时

五、教学过程

(一)新课导入,朗读课文

1、新课导入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》节选自外篇中的《秋水》。题目是编者加的。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,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难找到知己。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的谈得来的朋友。他们都好辩论,语言犀利无比;他们亦很博学,对于探讨知识、人生哲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。本文就记述了两人辩论的场景。

2、作者简介

庄子名周,战国宋人。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,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,和老子一起并称“老庄”。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:一切顺其自然,“安时而处顺”、“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、“清静无为”。政治上主张“无为而治”。

3、范读听音:

   听读课文,将生字音标注在课文中,给长句划节奏。

字音: 鲦(         )鱼

节奏:(1)安知我/不知鱼之乐?

      (2)子之不知鱼之乐/全矣。

      (3)既已知吾知之/而问我。

() 创意朗诵,初知其意

1、积累重点字词,疏通文意。

点字词

【1】  惠子:即惠施,战国时的哲学家,庄子的好朋友。

【2】濠梁:濠水上的桥。

【3】鲦(tiáo)鱼:一种白色的小鱼。

【4】从容:悠闲自得。

【5】是:这。

【6】安:疑问代词,怎么。

【7】非:不是。

【8】固:固然。

【9】子:你。

【10】固:本来。

【11】全:完全,肯定(是这样)

【12】循其本:追溯话题本原。循:追溯。

【13】云者:助词,用于句末,表停顿,以引起下文。

【14】既:已经。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“鲦鱼出 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

译: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。庄子说:“白鲦(tiáo)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,这是鱼的快乐啊。”

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庄子曰: 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

译:惠施说:“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庄子说:“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

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 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!

译:惠施说:“我不是你,固然不知道你;你本来就不是鱼,你不知道鱼的快乐,是可以肯定的!”

庄子曰:“请循其本。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 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

译:庄子说:“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。你说‘你哪儿知道鱼快乐’的话,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。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。”

1、角色演读。练读人物语言,找出各自表达理由的句子,结合语境,品一品:要怎么读才能表现人物的语调,读出论辩的味道。

(1)“鲦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”   你应该读出? (悠然自得的、愉悦的语气,语速要慢 )

(2)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。 (急于反驳,问中带着肯定,是无疑而问,有故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,语速稍快)

(3)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 (巧辩,机智,以问对问,针锋相对又从容不迫从容的语气 )

(4)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,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!”。(前半句让步,后半句进攻,最后“全矣”不容置辩胜券在握的得意的语气)

(5)“子曰:请循其本。子曰 ‘汝安知鱼乐'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” (冷静从容,充满智慧,诙谐的语气 )

2、全班分角色朗读,思考惠子和庄子在论辩什么问题。

惠子和庄子在论辩“鱼之乐”的问题。

3、同桌分角色朗读,思考庄子和惠子对于鱼是否快乐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?

庄子的观点是:“鲦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”,他认为鱼是快乐的。

惠子的观点是:“子之不知鱼之乐”,他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。

(三)、创意辩论,探讨寓意

1、创意辩论

  穿越千年,情景再现。

  辩题:庄子是否知道“鱼之乐”。

庄子观点:我知道鱼很快乐。

庄子论据一: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。

庄子论据二:你说“你从哪里知道鱼乐”时,说明你已经知道: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,还问我。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。

惠子观点:你不知道鱼的快乐。

惠子论据:我不是你,不知道你;你不是鱼,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。

2、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?

庄子把“安知”,解释成“哪知道”或“怎知道”,而惠子本意是“怎么(能)知道”。庄子偷换概念,避重就轻,化解了发难,机智灵活跃然纸上。

3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,谁的辩论更精彩?

    (1)从逻辑上看,惠子更精彩。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,直击要害,有理有据,思维逻辑强。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,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。

    (2)从形式上看,庄子更精彩。他能避其锋芒曲解对方的意思,转换概念,轻松化解对方的问题

4、庄子为什么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?文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?

      【1】庄子坚持认为“出游从容”的鱼儿很快乐,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;

      【2】文章反映了他推崇“自然”,反对“人为”的思想。

5、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,你欣赏的是谁?为什么?

     【1】欣赏庄子,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,对待周围的事物,重欣赏,推崇自然,机智善辩。

    【2】欣赏惠子,因为惠子机智好辩,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,注重事理推理,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,逻辑思维能力强。

(四)写作特色

1.、精彩的论辩艺术。

 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,两人一句接着一句,用“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”的方法,把这场辩论深化,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

2、笔法轻松,充满机智和幽默。

   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“鱼之乐”的辩论,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,但文章用轻松、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,二人语言不乏幽默,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。

(五)课堂小结
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应以从容悠然的心境,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,发现生活中的美。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开启庄子之门,在生命中多一份意趣,多一些诗性的光辉。

(六)作业布置

1.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。

2.课下整理本课重点字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咨询热线:
0755-27759133
在线客服:
客服一
微信公众号:
官网:www.lxyjs8.com
在线人数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