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级 | 单元 | 课题 | 课型 | 上传人 | 点击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4S | 1 | 石家新 《观潮》 以文带文课型 | 以文带文 | 石家新 | 161221 |
4S | 1 | 石家新 《观潮》 读写联动课型 | 读写联动 | 石家新 | 85048 |
4S | 1 | 四上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| 单元导读 | 胡傲然 | 2643 |
4S | 1 | 《观潮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(以文带文课型) | 以文带文 | 胡傲然 | 2584 |
4S | 1 | 《观潮》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| 石家新 | 47967 | |
4S | 1 | 《观潮》 | 陆启维 | 52090 | |
4S | 1 | 观潮 | 以文带文 | liyan3 | 887752 |
4S | 1 |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《观潮》 | 以文带文 | 陈波 | 2810 |
4S | 1 | 《1 观潮》 | 陆启维 | 51077 | |
4S | 1 | 《1 观潮》 | 陆启维 | 53116 | |
4S | 1 | 1.《观潮》学霸小卷 | 金小珂 | 3199 |
《观潮》以文带文课型
文本教学解读
“一主”教材:
《观潮》是一篇绘景文,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,用人潮相对,动静对比的方法,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“天下奇观”,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。教师在教学时,要紧抓阅读要点,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,结合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,引导学生“边听边看,边读边思”,达到边读边想象画面的目的。
“两翼”教材:
《主题阅读》中《重识钱塘潮》是一篇写景文,主要讲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、潮来时以及大潮过后的景象。选入此文,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量,最后借助课后习题中的思维导图,帮助学生再次巩固课堂上习得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。
《潮》是一首小古诗,被选入《你读我诵》。结合文中设计的读法和注释,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小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,边读边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。这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抓手。
【教学目标】
1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边读边想象画面,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,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。
2.感受大自然的壮观,受到自然美的熏陶,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。通过拓展阅读“两翼”教材巩固课内习得的方法。
【教学内容】
“一主”教材:《观潮》
“两翼”教材:《重识钱塘潮》《潮》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你读我诵、声声传颂
(一)“你读我诵、声声传颂”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
(二)“你读我诵、声声传颂”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
1.打开《你读我诵》自由读小诗《潮》。借助注释,边读边理解。
2.古今对译读。
3.情境赏析读
读:潮起潮落——
诵:早潮才落晚潮来,
读:周而复始——
诵:一月周流六十回。
读:暮去朝来——
诵:不独光阴朝复暮,
读:日久岁深——
诵:杭州老去被潮催。
4.读完后,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自己想象到的画面。(学生举手发言)
教师过渡:这首诗歌是古人笔下的潮水,那么现代人眼中的潮水是什么样子的呢?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绘景文,名字叫《观潮》。
二、“一主”教材,理解文章
(一)“一主教材,理解文章”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
(二)“一主教材,理解文章”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
1.初步感知,自读理解
(1)出示自学提示:
初读课文,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“天下奇观”的呢?
(2)学生分享交流。
学生汇报:作者是按“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头过后”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。
2. 精读课文,品文互动
(1)学习潮来前
出示自学提示;
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,思考:潮来前,江面是怎样的景象?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?
(找到并圈画关键词、句)
预设:
生1:我通过读第2自然段,体会“潮来前”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,并把描写潮来前景象的重点词语画了出来。(如:薄雾 笼罩 宽阔 若隐若现)
生2:我通过品读这些词语,有这样的感受:江面很宽,薄薄的云雾笼罩着,非常壮观和美丽。
生3:我找到了一句话:“江面很平静,越往东越宽,在雨后的阳光下,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。”
生4:我通过朗读“大家昂首东望,等着,盼着”这个句子,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急切心情。
教师小结:潮来前,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,从侧面突出了一个“奇”字。再次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。
(2)学习潮来时
出示自学提示:
自读课文第3、4自然段,思考:
(1)潮来时,江面上出现了哪些让你感到惊奇的地方?边读边想象画面。
(2)小组交流讨论,说说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是什么样子。
预设:
生1:我通过细读课文的第3、4自然段,找出了体现潮来时的特点的语句。(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…… 好像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。)
生2:我还知道在这个场面描写中,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,把大潮来时的形状、颜色、声音描写得生动形象,震撼人心。
生3:作者抓住潮的声、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;隆隆的响声,像闷雷滚动;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。潮虽远,但气势已现。
抓住潮的声音、形态、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;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,逐渐拉长,变粗,横贯江面。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。“白浪翻滚”“白色战马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;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,声音如同山崩地裂。
(3)学习潮头过后
出示自学提示:
默读第5段,思考:潮头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?
预设:
生:潮头过后,钱塘潮气势依旧雄伟壮观。
师点播:“霎时”说明时间短暂;
“潮头奔腾西去”,说明潮水退去之快。
余波涌来,也使江面风号浪吼。平静后,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,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,气势之大。
3. 创设情境,交流展示
1.学完课文,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。如果你是小导游,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?(小组交流讨论)
2.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,一边编导游词,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资料,整理后向班上同学们介绍。
三、“两翼”教材,理解文章
(二)“两翼”教材,理解文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
(二)“一主教材,理解文章”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
(1)出示自学提示:
自读课文《重识钱塘潮》,根据课后题干要求完成思维导图。
(2)分享交流。
①读一读自己答案,按照思维导图简要复述课文。
②如果你是小导游,根据课文内容,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?
(3)名句诵读:
百里闻雷霆,鸣弦暂缀弹。
——孟浩然